【鹿隐周刊】第 9 期 | 何振浩·绘画近作欣赏
鹿隐周刊
第 9 期
Luyin Weekly Phase 9
何振浩
绘画近作欣赏
HEZHENHAO
Appreciation of Recent Paintings
Artist/ 何振浩
简历:
何振浩,1975年生,浙江海宁人。
1994年毕业于中国美院附中,
1998年毕业于中国美院油画系。
2005年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师从著名画家徐芒耀教授,获硕士学位。
2012年至2013年中央美院油画系访问学者。
2017年参加中央美院国家艺术基金“油画肖像画高端人才培养”项目。
2016年至2019年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哲学学院美学专业, 获哲学博士学位,师从刘旭光教授。
2019年参加广州美院国家艺术基金“油画油画保护与修复科技手段应用”项目。
现为:
香港油画研究院理事。
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专家。
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
硕士研究生导师,
造型艺术系副系主任。
参展&收藏:
多年来,举办过艺术家个展9次。作品多次参加各类、各级全国美术作品展。作品被中国政协博物馆、中国国家大剧院、上海刘海粟美术馆、上海明园艺术中心、上海徐汇艺术馆、上海驰翰美术馆收藏。
获奖:
2010年10月荣获上海市年度特别文艺人才奖;
2015年12月获2015年度靳尚谊专项基金;
2019年4月,参加西班牙巴塞罗那 TIAC Academy 与 M.E.A.M 现代艺术博物馆共同主办的展览——“具象绘画在中国” 邀请展,获MEAM评委会奖。
2021年4月,参加“从塞维利亚到中国”委拉斯凯兹绘画雕塑大赛获奖作品展,作品《小佛头》获静物单元一等奖,作品《远眺阿尔瓦拉辛》获风景单元三等奖。
2021年5月,作品《大河谷》参加“追光合奏” 提香绘画大赛学术邀请展,获大赛提名奖。
论文:
多篇论文发表在国家权威及核心期刊。
Camellia Series
茶花系列
《茶花系列之一》布面油画
40cm×40cm 2022年4月
《茶花系列之二》布面油画
60cm×60cm 2022年4月
《茶花系列之三》布面油画
55cm×37cm 2022年4月
《茶花系列之四》布面油画
50cm×40cm 2022年4月
《茶花系列之五》布面油画
50cm×50cm 2022年4月
《茶花系列之六》布面油画
40cm×30cm 2022年5月
《茶花系列之七》布面油画
40cm×30cm 2022年5月
Night scene Series
夜景系列
《夜景系列之一 》布面油画
30cm×40cm 2021年10月
《夜景系列之二 》布面油画
50cm×40cm 2021年11月
《夜景系列之三 》布面油画
50cm×40cm 2021年11月
《夜景系列之四 》布面油画
50cm×40cm 2021年12月
《夜景系列之五 》布面油画
50cm×40cm 2022年1月
《夜景系列之六 》布面油画
50cm×40cm 2022年2月
《夜景系列之七 》布面油画
50cm×40cm 2022年2月
《夜景系列之八 》布面油画
50cm×40cm 2022年2月
《夜景系列之九 》布面油画
100cm×80cm 2022年2月
《夜景系列之十 》布面油画
120cm×80cm 2022年2月
《夜景系列之十一 》布面油画
120cm×100cm 2022年2月
《夜景系列之十二 》布面油画
50cm×40cm 2022年3月
Portrait Series
肖像系列
《彼此系列之一》布面油画
60cm×50cm 2022年5月
《茶花姑娘》布面油画
50cm×50cm 2022年5月
《落下的眼神》布面油画
40cm×30cm 2022年5月
《面孔系列之一》布面油画
20cm×20cm 2022年3月
《面孔系列之二》布面油画
20cm×20cm 2022年3月
《面孔系列之三》布面油画
20cm×20cm 2022年3月
《面孔系列之四》布面油画
20cm×20cm 2022年3月
《面孔系列之五》布面油画
20cm×20cm 2022年3月
《手系列之一》布面油画
50cm×50cm 2022年4月
《手系列之二》布面油画
50cm×50cm 2022年4月
Sculpture Series
雕塑系列
《泥潭中的阿波罗》布面油画
30cm×30cm 2022年3月
《泥潭中的狄俄尼索斯》布面油画
30cm×30cm 2022年3月
《文明的表情系列之一》布面油画
30cm×30cm 2022年3月
《文明的表情系列之二》布面油画
30cm×30cm 2022年3月
《文明的表情系列之三》布面油画
30cm×30cm 2022年3月
《文明的表情系列之四》布面油画
30cm×30cm 2022年3月
绘画是自我解疑的循环
何振浩
用文字的形式谈自己的绘画总是很困难的。就好比是要魔术师自己解析自己的魔术一般, 好像是件挺荒唐的事。总觉得这世上有绘画, 音乐, 戏剧等等不同类别的艺术,就是为了让不同擅长的人表达自身。因此, 也就出现了画画的人不太愿意用文字来解析画面,出现了许多看画的人很没有耐心去看那些个介绍文字。但是 人类又总是喜欢用文字的东西去评判, 解析, 阐述别类的艺术。这似乎是人类向理性发展的一种必然标志,正是有这样的思辨的欲望, 所以也得以产生各种艺术史与各类艺术批评,反过来不断要解释艺术,分类艺术,影响艺术。可是在我看来这样的解释分类影响也总是伴随着偏见与误导。原始人画画他们不会在乎这是艺术还是非艺术,儿童作画也是如此,正因为有所表达就有绘画,这或许是绘画的初衷,也是它恒久的魅力。我相信绘画自己是足够言说的。我们用绘画本身应该可以直指自己所想所知所指之物之精神。
画画这是个很古老的艺术。在它被认定为艺术之前还有很长一段历史,或是为帝王的献祭或是为宗教的服务。之所以各个古代文明都有自己的绘画艺术, 就因为它是一种截留我们所见之世界的一种可行的方法。而且, 在截留的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溶入了人的情感, 愿望, 幻想等等主观的思想。因此 绘画是另一种人类思想的图像史。绘画发展到今天, 它还有存在的必要与可能吗?这个问题一直在被思考与解答。但是无论被吵得多厉害,这个21世纪的新世界依然还有新的绘画在被创作在被展示出来。不会因为人类有了更多的图像截留方式而死亡。我想原因就是这种截留图像的方式已经不再是截留完全客观的图像 而是截留带有人类思考、人类情感、人类愿景的一种图像。 图像是被过滤、被处理、被情感化的,是个人精神主导的, 因此它是有个性和社会价值的图像。我想这就是它之所以存在发展的原因吧。最古老的绘画中有一个目的就是制造现实之物或人的替代品。目的是为了得到或是永生。把这一目的放在当代,其实也还是存在的。就是艺术家用绘画的方式把自己眼中和心中的世界占为己有,打下自己的标签与烙印。因此 画家中不乏各式各样的梦想者和狂人。他们或多或少都有一种用绘画的方式改造和占有这个客观世界的企图。只是,留存下来的绘画作品中的世界都是画家自己理想化的客观世界,因此,显然它们也是各异的。
绘画对于我来说已经成为一种自我表达最合适的手段。不论生活有多少变化和发展;不论眼前的世界有多少新的事物的发生发展与消亡, 绘画对于我来说都是在不紧不慢中自言自语的生活方式。用一笔加一笔 ,一层叠一层的最为原始朴素的方式从容地回应世界。最终在这种试图的开启与把握中留存下自我世界的截图。
这个时代在不断地前行, 这期中伴随着对这个时代的无数评价与看法。 欣喜与失望交集 ,乐观与悲观同在。这个时代留给我们太多的不确定,也留给我们很多的可能性。在不同的艺术中都有前卫与创新, 又都有不断地反省与回顾。历史总是比现实更加深厚。每次当有绘画的困惑时,翻阅艺术史总能有所启发与帮助。我们理所应当需要直面当代的现实社会, 也要展望未来的可能。但是历史的贯穿却能让你看到一些压制在表象之下的珍贵线索。我想这才是艺术经典的真正价值。
回顾这几年的自己的绘画艺术。存疑是一个不断出现的心灵节点。之所以要不间断地绘画。就是在存疑的状态中有不断的解疑的企图。表达的开始都是模糊。然后是渐渐清晰,渐渐澄明。可是又会不断地疑惑,再周而复始,这就是我绘画过程的常态。幸亏我的作品一般都要经历长时间的绘制过程,这就是给了我这样一种足够的自我矛盾又自我化解的纠缠过程。留下的作品就像个心理纠缠的副产品,说不清它是完成了还是未完成。在展览时就姑且停留一下吧。但是当开启新的画面时自己知道又是内心解疑的企图再次蠢蠢欲动。旧的绘画解释了之前的疑惑,但或许又引出了新的疑惑。于是乎又是进入新的一轮的解疑的过程。过程总是跌宕起伏,结果往往安静平实。这可能就是我之所以认为可以停笔的关键。因为纠缠暂时平息,疑惑暂时有解。画面的世界接近自己内心的那个世界, 接近所要截留的那个图景。这或许就是艺术家自己眼中的对象世界吧。其实绘画都是要在方寸画布中重新建立一个新的视觉秩序。这个过程不容易,但当秩序渐渐明晰,也该是可以停笔之时。画家不是建筑设计师,可以把设想用图纸交付工人建造。画家不仅要自己想象,更要不知疲倦地独自营造,因此画画的快乐痛苦和成就感就只有画家自知。
这个世界不断带给你新的信息和新的观念。但是艺术对于这些来说有一种过滤器的作用。我在不断地尝试新东西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审视这些东西。我总是力图让这些新信息经过我的绘画过程自然而然地进入我的画面,也进入自己的心灵。审视和思考是伴随着绘画尝试的。因为不断地有一个参照系统在衡量这些信息,以此把它们最本质的东西拔出来,进入我的画面, 产生最主要的最有价值的对话。因此我认为历史上的绘画,东西方的绘画都是我这台过滤器中的主要原件,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更是这台过滤器的心脏。前者决定了绘画的深度,后者决定了绘画的真实。自己绘画的发展就是在这种新旧事物的不断刺激中自我思考自我过滤再存疑解疑的一个过程。以自己擅长的这一点技术,更加自如更加深入更加精确地去实践这样一种个人化的,却是很有意义的过程。最后,留下这些作品,证明自己在此时此地的存在。
作品提供:何振浩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课程推荐
点击图片了解课程详情
重温经典•系列课程
《向塞尚致敬》
《纳比派》
《分离派》
《表现主义》
......
课程主讲:刘宣
杭州师范大学教授/画家
联系鹿隐客服
关注鹿隐书画云课堂
关注鹿隐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