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5月浙版好书榜”新鲜出炉,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看山觉行》入选“文学艺术类”榜单。
“浙版好书榜”是业内推荐浙版优质图书权威性高、覆盖面广、深受读者喜爱的荐书风向标。浙江省委宣传部5月精选浙版好书21种,其中文学艺术类7种,人文社科类6种,少儿科普类8种。
2023年2月第1版
ISBN 978-7-5503-2679-8
本书从中国山水画的艺术创作实践出发,全面梳理传统文人山水画的发展规律,深入挖掘文人画家的心境和语境之间的互动关系。
张捷
祖籍浙江台州,先后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本科与中国美术学院硕士、博士研究生,并获美术学博士学位。中国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副主任,中国画学会常务理事。著有《反躬修己》《传统山水画》《中国山水画写生与创作研究》等。
中国山水画史是以人文价值取向为依托的发展过程,而创作的行为轨迹则以精神探索为指向,以语言实验为基础。心境观照中的笔墨语境具备了高度统一与对应性的特点,是人文自觉意识与表现形式语言的一次心语融合过程,它既真实又被赋予意味纯正的原创性,同时,又显现出独立个体的人格境界和社会文化属性。尤其是中国文人山水画家特有的表意写心的创作方式具备了深刻的人文自觉与自律意识,以借物达意、挥写心象的笔墨语言使文人的本体精神和创造才情得以驰骋,从自觉走向自由,以一种开放心灵的坦诚姿态与世人对话。艺术是艺术家内在精神的外化,贡布里希(sir E.H.Gombrich)在其《艺术的故事》开篇中说“其实,世上只有艺术家而没有艺术”,我们所看到的一切绘画图像仅仅只是画家所主宰的精神活动的痕迹。“觉者由心生律,修者以律制心”,文人画的兴起,首先源于文人社会属性的改变,以及随之而来的人文艺术情怀的改变,致使文人画家在本体精神上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了一种源自儒、道、释思想的行为准则的改变,从而在中国画学理论的表述中体现出了与三家思想相一致的品质和特性。中国古代文人山水画的生命表征自始至终伴随着画家自觉意识下的人文关怀和文化转换,他们道德言行的自我规范和约束,链接着文人山水画家诗性心灵的境界拓展和人格智性的比兴释怀。其自觉的人文表征与“反躬修己”之学养密不可分,画家生命本体的“修身”“慎独”与天地万物相往来,与其生活日常的“渐修”“内省”的行为规范相一致,故其笔墨化境表现为理智和情感、境遇和态度的内在逻辑的复合统一。“佛以治心,道以治身,儒以治世”的三教融合的精神思想已经贯穿于他们的世界观和艺术观,并对中国古代文人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文人山水画的图式表征去挖掘古代传统文人画家的内在人文精神,洞察其自觉与他觉、自律与他律的关系,以多维度的研究视野来揭示古代文人画本质内里,剖析文人画家的心境和语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对于认知自觉意识下的中国画艺术创作具有特殊的文化意义和现实意义。因而此学术研究将从中国山水画艺术创作的人文观照出发,梳理传统文人山水画的发展规律,挖掘艺术创作最为重要的精神本源及生成规律。
中国古代文人是当时社会阶层的组成部分,也是知识阶层的主流。我们无论从西方知识启蒙时期的古希腊哲学思想角度,还是从宗教信仰的基督教传统来对照,中国古代文人的形成和发展有其自身特殊的轨迹,他们与西方知识分子有着本质的区别。中国文人的前身是“士”,故也称为“士人”或“士大夫”。作为“士”的独立阶层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有知识的“巫”“史”都属于贵族,而“士”则是失去了贵族身份的知识分子。从“士”到“文人”的转变,实际上就是知识阶层中社会地位和政治属性的改变。同时,伴随而来的是哲学观和人生观等个人精神价值取向的改变,文人在一定的社会政治处境中深受外界的制约和影响,又往往以自身律己的行为准则来要求自已,故用先哲做人的规范来衡量个人的言行举止,来与外界的压力产生自制和心理上的平衡。所以,他们在精神上保持“独善”“自持’和“言性”的自觉性,并用这些自律的方式作为自我完善和修身之道。从魏晋开始,至宋元以还,文人逐渐成为中国社会中知识阶层的主流。而文人画的兴起,同样也是社会知识阶层的地位和意识形态发生变化所带来的结果,他们既有别于民间的工匠画,又与当朝的宫廷绘画有着本质的区别,从思想根源上形成了宗教信仰与自觉修为相统一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他们的入世道义原则中又带有出世者退避隐忍的情怀,而两者又始终保持若即若离的关系,在他们的文艺创作中更多地是个人心性的流露,尤其是在文人山水画的语言表现中,笔墨的思想趋于“放达”和“释怀”,是一种“飘然物外情,不可以俗画传其意旨”和“意远迹高,不知画者难可与论”的超凡境界,文人们对外界世俗的他律、他觉的影响有着极大的自控能力,从精神上以主观意念的自由来表达与之思想品质相一致的笔墨特性。在中国古代山水画艺术创作和发展的进程中,作为人本意义上的文人画家,觉醒是艺术的良知,他们坚守着自觉的心境体验,是艺术语境中最为可靠和真实的手段,艺术的思想境界在于他们对待事物有全面而深刻的认知过程,其结果不仅仅只是反映出表面的学理和有限的笔墨经验,如果剥离了社会、文化、道德、伦理以及人性之中的喜怒哀乐,那么,艺术就什么也不是!鉴于社会文化史、艺术风格史与画家心路历程共生出来的笔墨语言的生成,只要将个案研究或某种流派的形成搁置在思想史的流变之中,我们的学理认知就不会单单凭借语言技法和仅存的画理画论来作出判断。于是,社会背景、生活方式、精神本源等多元因素都将成为对古代文人山水画家的典型个案进行研究、分析和探讨的话题,以及他们艺术创作中的自觉特征、审美取向、个人语境,包括不同社会阶层的身份差异等对其山水画创作思维导向的影响。需要避免片面的经验主义,从客观的史实和生命本体认知出发,寻求古代文人山水画家从本能自觉到思想大化的演变过程,由“有念欲求”的文人托兴方式到生机畅达的“无我之境”的白然转变。文人画家在精神上的自律和勃兴,致使他们寄乐山林、探求玄理、净化人生、升华境界,这种淡出政治,强化艺术本体的思想主张,构建起了文人画超越社会文化秩序的人性价值。所以,关于“人文自觉”的学理研究,有助于对古代优秀文人画传统的才情、气质、风韵等内在精神进行挖掘,而不是对古人功业、节操、仪表的外在考证,这对于维系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家园,开拓山水画的艺术发展,都有其积极而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在当下中西方文化碰撞交融的历史背景中,无论是自我“中心主义”还是盲从趋同“国际化”,都有可能消解传统文化本体,从而导致背离民族文化根基的危险,拒绝和顺应外来文化都不是构成互补的全球化格局的手段。因此,维护和拓展的双重职责显得尤为重要。自二十世纪五四运动以来,拒绝传统而心仪外来文化的知识革命就一直没有停止,从陈独秀提出“革四王命”开始,包括康有为、徐悲鸿等人在内,本善的改良精神缘于偏颇和过激,致使矫枉过正的手段难以实现。今天,如果我们对于传统只是一种观望的姿态,或者重复无用的劳作和小修小补,也未必能够把握自身的文化立场。学术研究要以史实材料为依据,排斥“一元论”和经验主义的思想,以多元视角立体而客观地分析古代文人山水画家在人文自觉意识上的“显”和“隐”的双重表现,采用思想源流分析、图式语言研究、社会现象学等基本研究方法,将古代文人山水画的思维品质与精神特性加以剖析,探寻其中的艺术创作规律与内省自观过程的必然联系,并以不同时代代表性文人山水画家作为个案研究的基点,如东晋的顾恺之、唐代的王维、宋代的米芾、元代的倪赞、明代的董其昌、清代的石涛等,以他们基于不同历史时期下的社会身份所形成的人文精神加以分析和归纳,力求揭示其个体人文自觉产生的必然性与合目的性,从而将这些个案研究的“点”串联成历史文脉的“线”,并从文化智性的源流中获得逻辑推理线索,去寻找山水精神世界的核心价值。
???
购书请复制以下链接 直接打开手机淘宝
https://m.tb.cn/h.UENkrYw?tk=AnaHdL2YqVe CZ3457
&
扫描下方二维码
新媒体编辑:徐天颖
校对:李颖
审核:徐新红 苏晓晗
出品: